重磅: 各种楼市利好, 看清这一点, 才叫人间清醒
最近,制造业、服务业的PMI接连下滑,经济数据变得黯淡无光,但令人惊讶的是,楼市似乎依然在剧烈震荡中,消息不断。
许多朋友对楼市嗤之以鼻,觉得房地产这个行业早就死翘翘了,其实,这正是认知陷阱的一部分。
01:楼市行情,说白了就是“二手房的江湖”
先看一组硬核数据:4月份的百城二手住宅平均价格,只有13892元/平方米,而且环比跌幅还在进一步扩大,达到0.69%,同比跌幅更是7.23%。
值得注意的是,二手房市场在去年开始逐渐取代新房,成为市场的中坚力量。
从成交面积来看,到2025年第一季度,二手房的成交面积已经占了约三分之二。也就是说,二手房的活跃程度,已经代表了整个楼市的晴雨表。
你要明白:二手房市场的热度,已经定义了楼市的景气度。二手房增多、交易火爆,意味着市场在活跃;反之,冰凉的成交和高额挂牌,就说明市场疲软。
02、供需信号的“高能预警”
今年4月,很多核心城市的二手房交易都出现了明显的环比下滑,上海、北京、杭州的降幅都在20%左右。
曾经繁荣的二手市场开始“退潮”。
这一切,都在告诉我们:市场明显出现了供需失衡。
说到底,房地产市场如果没有足够的买卖需求,供大于求的局面就会持续。
现在的挂牌量明显飙升,意味着卖家们还在“以价换量”。一些大中介的内网数据显示,上海的挂牌量,已经达到了历史的高位。
为什么会这样?
很简单:从房价的心理预期到市场情绪,一旦供需关系失衡,二手房就会变成“换手的工具”。尤其在当前政策环境和经济背景下,很多业主更倾向于“先挂着,等价格合适再卖”。
03、房东心态的“微妙变化”
从近期调研看,房东们的心态也悄然变化。
43%的房东,表示未来六个月内有出售打算,比去年年底增长了不少。比例的变化,说明房产的“卖房压力”在逐渐增强。
另外,房东愿意亏本出售的比例也在增加,达到43%,很多卖家已经不再“死咬价格”,更愿意“先出手再说”。
这意味着,房市的“价格坚挺”不仅仅是买家的需求,更反映出卖家的“被迫让步”。
而对于售价,虽然大部分房东还在坚持“高价”,但已没有去年那么固执。只有21%的房东还坚持不愿亏损,显示市场在逐步调整预期。
04、需求端的“耐心”退场
听听一个有意思的现象:2024年,超过一半的居民还持观望态度,甚至有人计划推迟买房。
而2025年,考虑购房的人数却只剩下49%。大摩的调查告诉我们,越来越多的人对房价持谨慎态度。
有趣的是,房价下跌预期在逐渐增强,45%的受访者预估未来房价还会走低。特别是在一些三线、四线城市,购房情绪更为悲观。
这说明:整体上,需求在“降温”,买家变得更理性,更谨慎。看似市场萎靡,但也反映出风险预警机制在发挥作用。
05、土地市场的“风云变幻”
令人震惊的是,2025年一季度的土地市场,也出现了“意外”。之前频繁出现的地王、溢价地块,逐渐变成了“稀罕事”。
4月的土地成交同比大跌23%,一二线城市尤其惨淡。深圳一块“黄金地块”,开拍前的两天,居然突然宣布“撤拍”。
我猜测原因:企业资金紧张,不敢入市,担心亏损。
一些专家分析,房企资金链吃紧,无力应对高昂的土地出让金和高风险的商业地产开发。
整体而言,土地市场的“信心”变得比之前更微妙。
06、地方政府,变身“土拍调控大师”
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城市的土地拍卖,变得“小心翼翼”。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出手“稳市”,收储大量土地,准备未来用作公共住房、保障房。
比如,珠海华发集团与中国信达合作,成立了200亿的存量房收储基金。
这标志着,政府更多地以“市场化”手段,稳住土地资源的“底盘”。但同时也意味着,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价格,将受到更大调控。
而且,政府强推“城市更新”,集中力量改造危旧房、城中村等,也在暗示:存量房和品质房,将成为未来的增长点。
07、高端大户型的“明星崛起”
一说到“景气”楼市,大家都想到大房子。
实际上,2024年底以来,160平米以上的大户型显得格外抢手。特别是一线城市,如北京、上海、深圳,成交套数和价格都出现了“越涨越买”的局面。
为什么?原因很简单:在资产荒的时代,稀缺的高端住宅,成了“保险箱”。
买房不止是居住,更是资产配置的一部分。高端住宅的价格韧性强,升值空间大,成为“财产的避风港”。
而且调研也显示,真正有购房需求的,往往是投资升级的群体。
形成了一个“资产孤岛”的市场状况:高端房上涨,普通房变得“廉价”或“冰凉”。
08、政策“稳中求升”的新姿态
这次4月25日的会议,特别强调“加快城市更新”和“优化存量房政策”。也就是说,政府意识到:市场需求尚存,稳中求升才是方向。
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,是为了满足那些“既要居住,也要升值”的刚性需求。
分析人士普遍认为:未来的稳定,不是普遍涨,而是高端区域的“价格上涨带动市场”整体向上。
同时,央行降准降息的消息传来,提供了大规模的流动性。“宽货币”政策,意味着资金将加快流入房地产。
最后结论:
理解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,都不能只看表面要素。房地产的未来,不是由“楼市利好”单一决定的,而是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平衡。
审视土地、资金、政策、需求几大核心,唯一的“人间清醒”点,就是:未来的楼市,可能会是“高端崛起,普通房价稳中有升”,而不是一味的普涨或全面崩盘。
而且,这个趋势背后揭示的是:在不确定的时代,理性和长远才是王道。不要盲目乐观,也不要盲目悲观,把握好“资产的稀缺性”,才是真正的“人间清醒”。
你怎么看?对于未来楼市,你又持什么样的看法?欢迎留言,一起理性分析,避免“盲目跟风”。